什么是蓝筹股与红筹股?他们有什么区别?

“蓝筹”一词源于西方的赌场,在西方的赌场中,有三种颜色的筹码(蓝色、红色和白色),其中蓝色筹码最为值钱,红色筹码次之,白色筹码最差,后来,投资者把这些行话套用到股票市场。在股票市场上,那些在其所属行业内占有重要支配性地位、业绩优良,成交活跃、红利优厚的大公司的股票,一般被投资者称为蓝筹股。
通常情况下,蓝筹股所属的公司经营管理良好,创利能力稳定,能够比较稳定地连年回报股东以红利。这类公司在行业景气和不景气时,均具备一定赚取利润的能力,风险较小。一般来说,蓝筹股的稳健性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:
(1)萧条时期,公司能够制订出保证公司发展的计划与措施。
(2)繁荣时期,公司能发挥出最大能力创造利润。
(3)通胀时期,公司的实际盈余能力保持不变或有所增加。
当然,蓝筹股并非是一成不变的。随着公司经营状况的改变,以及经济地位的升降,蓝筹股的排名也会发生变更。据美国《福布斯》杂志统计,1917年的全美国境内100家最大公司中,截止到2010年,只有43家公司的股票仍在蓝筹股之列,而当初“最蓝”、行业最兴旺的铁路股票,2010年时,便已在美国丧失了入选蓝筹股的资格和实力。可见,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多元化趋势,蓝筹股也在相应地发生着变化。
具体说来,蓝筹股又包括多种类型,如一线蓝筹股、二线蓝筹股、绩优蓝筹股、大盘蓝筹股等。通常情况下,一线蓝筹股的业绩稳定,流股盘和总股本较大,也就是权重较大的个股,一般而言,这类股的价位不是太高,但群众基础好,可以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,牵一发而动全身。
很多时候,一线蓝筹股与二线蓝筹股没有井然分明的区别。比如,在A股市场中,二线蓝筹股是指在市值、行业地位以及知名度上略逊于一线蓝筹股,但从另一个角度上来看,这些公司又可以是其所属板块与行业内的一线蓝筹。
所谓绩优蓝筹股,是从蓝筹股中衍生出的词汇,是业内在以往已经公认的业绩优良、红利优厚、保持稳定增长的公司股票,而“绩优”则是从业绩表现排行的角度,予以优中选优的个股。一般来说,绩优股未必是蓝筹股,因为“绩优”反映的是历史状况,而“蓝筹”不仅要回顾历史(如业绩不能太差,起码要中上水平),更要展望未来,要能够反映出股票在未来的成长性。
关于大盘蓝筹股,从各国的经验来看,那些市值较大、业绩稳定、在行业内居于龙头地位并能对所在证券市场起到相当大影响的公司,才能担当得起“蓝筹股”的美誉,其所具备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市值大、市场盘面大。通常情况下,小盘股不是蓝筹股。这是因为,小盘股往往会被少数部分投资者,即俗称的“庄家”控制,而蓝筹股由于流通盘、市值都很大,广大普通投资者都能积极参与,这使得市场上很难有庄家能操控这类股票,因此具备高流通性、非庄股性的特点。
那么,大公司的股票就是蓝筹股吗?这也未必。通常情况下,蓝筹股一定是大型公司的股票,规模大是成为蓝筹公司的一个必要条件,但是大的公司不一定是经营业绩与成长性俱佳的公司。其中,蓝筹股的成长性,体现于公司优势资源在优势管理的基础上产生的利润增长。因此,投资者在选择蓝筹股时,务必要慎重地全面衡量。
我们在对蓝筹股有了一定了解后,再来看红筹股。我们知道蓝筹股的概念是参考了西方赌场上蓝色筹码的概念,那么,红筹股的概念又是缘何而来呢?
关于红筹股,通常有两种观点:一种观点是按照业务范围来区分,如果某个上市公司的主要业务在中国大陆,其盈利中的大部分也来自于该业务,这家在中国境外注册、在香港上市的股票就是红筹股;另一种观点是按照权益多寡来划分,如果一家上市公司股东权益的大部分直接来自中国大陆,或具有大陆背景,也就是为中资所控股,这家在中国境外注册、在香港上市的股票就属于红筹股。
1997年4月,恒生指数有限公司在编制恒生红筹股指数时,就是按照第二种观点来划定红筹股的。由于恒生指数的实用性,因此,基于第二种观点的划分方法便被更为广泛地运用。其中,恒生红筹股中所选取的样本股,也称为“成分股”,并非指所有红筹股,而是符合若干选取条件的红筹股。一般来说,恒生红筹股指数的成分股选取标准是:
(1)内地国有机构、省市单位直接或间接持有该红筹股不少于三成半权益。
(2)在联交所上市满12个月。
(3)被内地国有机构、省市单位或有关机构收购满12个月。
(4)在过去一年内,除非公司停牌交易,否则不可超过20个交易日无成交。
(5)不是国企H股。
恒生红筹股指数的计算公式是:
现时指数=(现时成分股的总市值)/(上日收市时成分股的总市值)×上日收市指数
恒生红筹股指数在1997年6月16日正式推出时,包括32只符合其选取条件的红筹股,以1993年1月4日为基日,基日指数定为1000点;2001年6月1日调整为47家,为历史上的最多水平;2001年10月3日调整为27只,主要由市值较大,交易活跃,具有行业代表性的红筹股组成,分布的行业主要包括石油化工、房地产、港口运输、汽车、科技及综合类等,基期也相应改为2000年10月3日,基期指数为2000。
除了香港股市以外,有中国大陆背景的企业还可以通过红筹方式在新加坡、美国等国外股市上市。举例来说,2003年以后,中国企业赴新加坡上市形成热潮,上市企业以民营企业为主,红筹模式被广泛运用。其中,在2003、2004两年,每年都有12家中国企业在新加坡上市。
从1992年起,中国公司开始在美国上市,前期包含两类企业,直接上市与间接上市并存:一类是在香港上市的国企H股又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,如青岛啤酒、上海石化、马鞍山钢铁等公司;另一类为外资或中资的公司以红筹方式上市,如华晨金杯汽车、中国中策轮胎和正大易初摩托等。当时,在美国上市的中国企业以制造业为主,中国经济强劲的增长速度也吸引了国际投资者,其中,华晨金杯汽车在上市后的一个多月内,股价从发行价的16美元上涨至33美元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。这是美国股市上的第一波中国热。
1999年和2004年,又掀起两波在美上市的高潮,主力都是网络股。前一波的代表是中华网和我国三大门户网站(网易、新浪和搜狐);后一波的代表是Tom在线、掌上灵通、盛大娱乐等。这两次高潮的主力也都是红筹股。
此外,在英国伦敦、加拿大多伦多、日本东京也都有少量的红筹股存在。
总的来说,海外市场除香港外,并不特别强调红筹的概念,而是统一定义为“中国概念”。无论H股、S股、买壳上市①、造壳上市②等,不管来源如何,只要满足各证券交易所的上市标准,就可以上市。因此,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加强,红筹股与非红筹股间的界限也在相对模糊。
①买壳上市,是指非上市公司购买①家上市公司一定比例的股权来取得上市的地位,然后注入自己有关业务及资产,实现间接上市的目的。
②造壳上市,指公司在境外的百墓大、开曼、库克群岛、英属处女群岛等地注册公司(或收购当地已经存续的公司),用以控股境内资产,而境内则成立相应的外商控股公司,并将相应比例的权益及利润并入境外公司,以达到上市目的。

发表评论